「佛系」情緒處理?

2018-04-11

今日到一所中學開表達藝術小組前跟學生單獨對談,令我想起近期大熱的改圖「佛系XXX」。信佛的別誤會,我說的是最近大熱的「佛系格式」而非真的學佛道理,所以文字加括號處理。

在香港生活,誰沒有壓力?何況是莘莘學子,既要面對沉重學業、公開考試,還有同學肩上扛著上一代的問題、家庭問題、擠迫的居住環境(又是土地問題對吧?)、課外活動、朋輩欺凌等等。另一方面,經常聽到上一代有聲音說:「唉我們年少時候也會面對壓力,當時社會上沒人會討論這些,我們不都自然捱過來?」⋯⋯ 等等一些給新一代的評論、甚至冠上「廢青」的稱號。我想問,你們學生時代會有老師晚上9時10時 whatsapp 題目要你明日課堂討論嗎?你們學生時代有網路欺凌嗎?你們考的是 DSE 嗎?不是要比較 DSE 和 HKCEE/HKAL 或其他考試制度,我想說的是,各人有各人不同年代的經歷,沒有人可以隨意批判另一個未經歷過的年代的事情好嗎?

情緒是每一個人人生必會經歷的事情,青少年時期因為賀爾蒙的影響尤甚。但整個生活已經被不同的事情排得密密麻麻,在香港要談空間是很奢侈的事,不只是土地上的空間,還有心靈的空間、時間的空間、接納的空間。

『不去想、不去理、不去談及

只是每天如常生活

緣分到了,抑鬱情緒自然會消失』

這個「佛系」情緒處理模式,看上去可能覺得很無稽,「一笑置之」。但可悲的是,成年人聽到青少年的求救訊號,很多時不期然的就是用這「信念」去處理。叫當事人「不要想多了」、「開心啲啦」、「唔好諗埋一邊」等等。久而久之,青少年選擇將情緒抑壓,因為反正說出來也沒有人會理會。情緒抑壓得久了,到日後形成情緒病才處理,不是沒可能,但所需時間和心力更多,而且極端的會走上自毁的路,一切都太遲。

今日學生的分享令我意會到其實同學們的思想都比我們想像得要成熟。由於表達藝術是讓同學探索內心感受的媒介,而過程不帶批判,讓同學可以安心讓潛藏的問題釋放出來。我驚訝只是經過一次活動經驗,同學已經感受到藝術創作過程為他們帶來的影響。一位同學更指出,情緒一直都在,是不是不理它、不談及、不面對,它就會消失呢?雖然我們的活動時間並不長,但他們說很珍惜這些機會,因為感覺到這表達藝術活動跟一般活動很不同,「很難得會有空間令我去想一些我平時不會處理的問題,例如自己真正內心的感受、人生方向、或一些抽象的問題等等」。

香港教育制度並不鼓勵真正的創意。創意扼殺了,隨之而去的還有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才是核心所在。

 

—黃可欣醫生